发布时间:2025-10-15 18:07:29    次浏览
随着20多个城市的密集限购政策落地,投资性购房也将告一段落。手中富余的钱该投向哪里?哪里还能钱生钱?人们最先想出的答案就是股市。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答案了。跷跷板的两头,一边是楼市,一边是股市。楼市与股市,你若下来,我便上来。投资的流向真的该如此简单粗暴吗? 今天的股市就给了最好的说明: 之所以出现“楼市资金撤出从而撬动股市”的说法,是因为国庆假期期间多地推出楼市的调控政策。尽管节后两周A股的成交量并没有特别放大,但也确实证明有一部分楼市资金进入股市。人们又开始疯狂地幻想——楼市与股市之间资金有跷跷板效应,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楼市的资金必然会进入股市,带来可观的行情……我们可以期待这种局面的出现吗?这事要先从资金链条的开端说起。来看看本轮铺天盖地的限购政策,大家看到的是,天啊,半个多月前还排队离婚火爆得不行的20多个城市,楼市瞬间被冰冻了。紧接着的逻辑便是,大量闲置资金要从楼市撤离了,而最能稳妥地把这些“鸡蛋”装好的“篮子”必然是股市。亲们啊,别忘了啊,本轮楼市调控的目的,不是要打压楼市,让楼市崩盘暴跌,而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不让一二线城市和三四五六七线城市的楼市出现无法控制的严重分化。通俗而直接地说就是,调控的效果,不可能让楼市的整体状况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所以说,即便真的是跷跷板的关系,以当前调控目标的力度,还能指望楼市给股市带来多大的撬动量?再来看看所谓的楼市与股市的跷跷板效应。在2007年,A股市场正处于一轮特大牛市行情中,上证指数最高上摸6124点这一至今也没有企及的高度。但2007年,国内楼市已经开始上涨了。看到了吗?2007年的股市与楼市是同步上涨的,并没有出现股市涨楼市跌的桥段,亦没有上演楼市涨股市跌的故事。2007年,楼市与股市,人家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一荣俱荣啊!再来看看一损俱损的时刻: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上证指数最低跌至1664点,楼市也遭到致命性的下跌。当年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有许多买房者因为房价下跌而不愿归还银行贷款,许多房子变成了银行的“烫手山芋”。什么跷跷板效应,根本就没有好嘛。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推导而出的,比如什么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好不好。别说复杂的经济了,就连咱们初中学的匀速直线运动,还必须在一个没有半点阻力的光滑平面上才能完成呢,实验室恐怕都很难符合要求。所以啊,在投资资金流向这个会受到资金持有者心理预期、偏好、投资习惯、利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各个行业的表现还有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等等等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干预。简单粗暴的说楼市资金全部哗哗流入股市,这不科学啊!而且,谁敢啊?!何况,A股老是暴涨暴跌,这事连街头大爷大妈都了(深)如(受)指(其)掌(害),牛短熊长成了股市的“新常态”。股市的跌宕起伏,并非因为经济增速的减慢。美国的经济增速并不快,但之所以股市能够长期走牛,是因为股市基础打得好。而我国的股市,尚在起步阶段。每每证监会发文,看到的都是监管、监管、监管,我国的股市,还远未成熟,看起来还像个孩子。再者说,如果资金从楼市撤出后,哗啦一下全部涌进股市,而不是投入实体经济。那么,这就意味着原本在楼市所需要防范的泡沫风险没有丝毫消失,只不过从楼市转移到风险更大的股市而已。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调控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防范泡沫风险,资金从楼市奔向股市,背离了调控的初衷。所以,对于股市而言,不要奢望楼市的资金全部撤出来往自己这里跑。这不仅很傻很天真,而且不切合实际。自由当股市真正的健康并强大起来,资金自然会进场。而那时,人们也自然不会纠结于楼市与股市到底存不存在跷跷板关系。文/孙翼飞责编:瞳孔